表面粗糙度的準確描述
更新時間:2010-05-07 點擊次數:3111
表面粗糙度參數這一概念開始提出時就是為了研究零件表面和其性能之間的關系,實現對表面形貌準確的量化的描述。隨著加工精度要求的提高以及對具有特殊功能零件表面的加工需求,提出了表面粗糙度評價參數的定量計算方法和數值規定,同時這也推動了國家標準及標準的形成和發展。
在現代工業生產中,許多制件的表面被加工而具有特定的技術性能特征,諸如:制件表面的耐磨性、密封性、配合性質、傳熱性、導電性以及對光線和聲波的反射性,液體和氣體在壁面的流動性、腐蝕性,薄膜、集成電路元件以及人造器官的表面性能,測量儀器和機床的精度、可靠性、振動和噪聲等等功能,而這些技術性能的評價常常依賴于制件表面特征的狀況,也就是與表面的幾何結構特征有密切。因此,控制加工表面質量的核心問題在于它的使用功能,應該根據各類制件自身的特點規定能滿足其使用要求的表面特征參量。不難看出,對特定的加工表面,我們總希望用zui(或比較)恰當的表面特征參數去評價它,以期達到預期的功能要求;同時我們希望參數本身應該穩定,能夠反映表面本質的特征,不受評定基準及儀器分辨率的影響,減少因對隨機過程進行測量而帶來參數示值誤差。
但是從標準制定的特點和內容上我們容易發現,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新型表面加工方法不斷出現和新的測量器具及測量方法的應用,標準中的許多參數已無法適應現代生產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加工場合,如精加工時,用不同方法加工得到的Ra值相同(或很相近)的表面就不一定會具有相同的使用功能,可見,此時Ra值對這類表面的評定顯得無能為力了,而且傳統評定方法過于注重對高度信息做平均化處理,而幾乎忽視水平方向的屬性,未能反映表面形貌的全面信息。近年來在表面特性研究的領域內,相對地說,關于零件表面功能特性方面的研究本身就較為薄弱,因為它牽涉到很多學科和技術領域。機器的各類零件在使用中各有不同的要求,研究表面特征的功能適應性將十分復雜,這也限制了對表面形貌與其功能特性關系的研究。
工業生產的飛速發展迫切需要更加行之有效且適應性更強的表面特征評價參數的出現,為解決這一矛盾,各國的許多學者都在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期在不遠的將來制訂出一套功能特性顯著的參數。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參數爆炸”,同時也防止大量相關參數的出現,要做到用一個參數來評價多個性能特性,用數量很少的一組參數實現對表面的本質特征的準確描述。